-
【福建招商】福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升格获国家扶持支持
福建省通过积极招商引资,推动中小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有18家本地企业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成功入围,并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支持。这体现了地方招商引资策略的成效,强化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动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也为区域产业链优化注入新活力。 一、相关主管部门发布建议支持名单。名单覆盖全国范围内企业,重点聚焦于专精特新领域的企业,福建地区的企业以其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入围。这标志着国家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旨在示范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强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入围企业经严格筛选,代表行业的领先水平,有助于提升本地产业链的完整性。 二、入围企业分两部分呈现。福建省级层面,涉及自动识别技术、信息技术、通讯科技、机械设备制造和制药等行业的企业;厦门作为计划单列市,涉及塑胶制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单位。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占据关键地位,通过专业化服务和产品质量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招商引资政策为他们提供了成长土壤,促使其研发投入持续加强。 三、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安排覆盖特定年份。资金分配旨在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周期内持续发展,重点用于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市场拓展。这项政策不仅为企业提供直接资源支撑,还示范推动招商引资环境优化,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加入专精特新行列。目标是通过扶持一小批示范单位,辐射带动广泛企业群体实现成长。 四、此前已有一批福建企业入围。名单公布显示累计成果,福建省级和厦门地区单位总计占较大比例,印证了招商引资策略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这些单位在政策支持下加速创新,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为后续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五、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入围。泉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福建省质量管理协会列入支持名单,主要功能是强化服务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指导,聚集技术、资金和人才资源。平台在招商引资中发挥枢纽作用,帮助更多企业达标升级,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六、政策总体目标是形成示范效应。国家计划通过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中小企业规模化成长,最终带动整体产业竞争力提升。这契合招商引资导向,为地方经济提供长效机制,确保创新型企业持续涌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2025-07-18
-
【福建招商】福建多措并举优化发展环境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福建省通过深化市场监管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质量标准体系等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相关部门积极对接国家政策,推动市场综合监管创新,保障食品安全,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助力经济社会提质增效。 一、深化市场监管改革筑牢发展基础 福建省全面落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将食品安全治理作为民生工程重点推进,连续多年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建立全链条监管机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模式,实现市场监管精准化、规范化。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市场秩序持续向好。 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 为服务创新创业,福建省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快速维权机制。通过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动专利技术转化落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相关数据显示,福建省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提升质量标准体系推动产业升级 福建省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实施质量强省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定。通过建设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带动全产业链质量提升,增强了市场核心竞争力。 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 福建省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服务模式,企业开办时间大幅压缩。通过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完善信用评价体系,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多地依托产业园区和自贸试验区优势,吸引外资和重大项目落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福建省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构建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有效提升了经济韧性和发展潜力。未来,福建省将继续深化与国家部委的协作,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多经验。
2025-07-18
-
【福州招商】福建省新增21家省级星创天地助力乡村振兴与创新创业
福建省通过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2019年,福建省科技厅评选出21家省级星创天地,涵盖农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及农民合作社等,进一步优化了全省创新创业生态。截至目前,福建省共有78家省级及以上星创天地,其中49家为国家级,累计服务初创企业1710个,吸纳就业9000余人,为乡村振兴和科技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星创天地建设背景与意义 星创天地是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旨在整合科技、人才、金融等资源,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福建省自启动星创天地建设以来,逐步形成了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四类运作模式,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产业升级。2019年新增的21家省级星创天地,进一步丰富了福建省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二、2019年新增星创天地的特点与分布 2019年评选的21家省级星创天地,运营主体包括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这些机构均具备完善的线上平台和线下服务设施,并由省级科技特派员牵头或参与建设。从地域分布看,新增星创天地覆盖了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多个地市,体现了福建省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上的均衡布局。 三、星创天地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星创天地通过提供创业孵化、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等服务,显著提升了农村创新创业能力。据统计,福建省星创天地已累计培训人员约5万人次,搭建线上平台159个,帮助初创企业和创客解决技术、资金、市场等难题。例如,“相思岭星创天地”通过整合高校科研资源,推动了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为科技扶贫的典型案例。 四、未来发展方向与政策支持 福建省将继续加大对星创天地的政策扶持,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创新创业。下一步,福建省科技厅将重点提升星创天地的服务能力,推动其与农业科技园区、特色小镇等联动发展,进一步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同时,福建省还将加强星创天地与金融、电商等资源的对接,为农村创业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2025-07-18
-
【福建招商】福建省外资引资势头强劲 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
福建省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7月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同比增长12.6%,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成为增长主引擎。外资结构持续优化,重点项目支撑有力,部分发达国家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展现出福建省对外开放的强劲韧性和吸引力。 一、外资规模与增速领跑全国 福建省1—7月实际使用外资达251.2亿元,不仅实现两位数增长,较2019年同期增幅更高达36.3%,显示外资恢复势头强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8.3%,进度超前10个百分点,表明外资引进工作推进高效。从全国范围看,福建省外资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在东部沿海省份中处于前列。 二、高技术产业引资呈现结构性亮点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速达51%,显著高于整体水平。研发与设计服务业表现尤为突出,增幅突破十倍;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均实现翻倍以上增长。这些领域外资快速增长,与福建省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的产业导向高度契合。 三、服务业利用外资质量持续提升 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2.2%,占全省比重升至68%,较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车和家投资公司、朴朴科技、美图之家等龙头企业项目落地,带动作用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到资亿元以上服务业大项目贡献度达84.2%,显示福建省吸引大型服务业外资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 四、外资来源地结构多元化发展 部分发达国家对闽投资呈现几何级增长:日本实际到资增长17倍,新加坡增长72.3%,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投资增幅均超5倍。虽然部分国家投资基数较小,但增长态势反映出福建省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吸引力正在提升。 五、重点项目支撑作用显著 全省55家到资亿元以上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加14家,到资金额占比达78%。电气硝子玻璃(厦门)有限公司、泉州国亨化学有限公司、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到资超5亿元,大项目带动效应明显。这些重点项目的持续落地,为福建省产业链强链补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政策环境优化释放引资活力 福建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通过建立重大外资项目专班机制,为外资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强化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建设,为外资企业创造了更优的发展环境。 七、外资结构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外资增长领域与福建省"十四五"规划重点产业高度吻合,特别是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形成良性互动。这种结构性特征表明,福建省利用外资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外资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2025-07-18
-
【福建招商】原产地证书为福建企业减免进口国关税超3亿美元
福建通过构建原产地业务全链条服务体系,2016年有效降低企业出口成本,助力企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为当地招商引资和外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统计,当年共为企业减免进口国关税3.33亿美元,相关业务办理效率显著提升。 一、完善政策服务体系,推动签证规模稳步增长。福建聚焦企业需求,优化原产地业务办理流程,加强政策宣讲与培训,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原产地规则。2016年,各类原产地证书签发份数与货值较上一年度实现双增长,覆盖机电、纺织、农产品等多个重点出口行业,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坚实保障。 二、释放关税减免红利,增强企业出口竞争优势。通过签发原产地证书,福建企业在进口国享受关税优惠,有效降低出口产品成本。2016年减免的3.33亿美元关税,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帮助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外贸出口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 三、依托“单一窗口”平台,提升业务办理便利化水平。福建全面推行原产地申报业务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2016年实现100%申报覆盖率。企业无需多头对接,通过统一平台即可完成申报、审核、领证等全流程操作,大幅缩短办理时间,降低企业人力与时间成本,业务办理效率得到企业广泛认可。 四、优化外贸发展环境,助力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原产地业务全链条服务的完善,不仅为企业带来直接红利,更优化了福建外贸发展环境。关税减免提升了本地产品出口吸引力,“单一窗口”等便利化措施增强了企业在闽投资信心,对推动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外贸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5-07-18
-
【厦门招商】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三载建设:新增企业3.5万户激活发展动能
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自2022年挂牌以来,始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三年间市场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新增企业3.5万户,注册资本累计达5596亿元,发展活力与日俱增。当前,片区正按照中央部署,梳理100多项深化改革开放试验任务,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两岸融合发展、新兴业态培育等领域精准发力,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厦门片区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为企业入驻提供便利条件。数据显示,自2022年挂牌至2025年,片区新增企业数量达3.5万户,注册资本规模突破5596亿元,市场主体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2025年4月,片区单月新增企业924户,注册资本58亿元,新增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反映出市场对片区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随着“一照通行”“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的落地,企业开办时间大幅缩短,审批效率显著提升,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通关效率持续优化。厦门片区聚焦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不断创新监管模式,推出“两步申报”“提前申报”“汇总征税”等通关便利化措施,有效降低企业通关成本。依托海天码头等重要口岸,片区推动港口物流与贸易深度融合,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保持稳步增长,货物通关时间较挂牌初期大幅压缩。在投资领域,片区持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外资项目落地。同时,通过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企业跨境投融资更加便利,2023年以来,片区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 三、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打造两岸合作新标杆。作为对台合作前沿阵地,厦门片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出一系列惠台利民举措。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简化台湾地区商品进口通关手续,2024年对台小额贸易额同比增长超过15%。在产业合作领域,设立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为台湾青年提供创业孵化、政策咨询等服务,截至2025年,已有超过200家台资企业入驻片区。此外,片区推动两岸职业资格互认,在建筑、医疗等领域实现台湾地区专业人士持证执业,进一步促进两岸人才交流与产业合作,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培育壮大新兴业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厦门片区积极布局跨境电商、融资租赁、大宗商品交易等新兴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跨境电商领域,依托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优势,完善“网购保税+线下展示”模式,2024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同比增长超过30%,海外仓建设覆盖全球主要市场。融资租赁方面,片区聚焦飞机、船舶等大型设备租赁业务,2023年以来累计完成融资租赁项目金额超过200亿元,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融资租赁集聚区。同时,片区推动数字贸易发展,建设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吸引一批跨境电商平台、供应链管理企业入驻,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当前,厦门片区正围绕梳理出的100多项深化改革开放试验任务,进一步在制度创新、产业升级、两岸合作等方面探索突破。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片区将持续释放发展活力,为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贡献“厦门力量”,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2025-07-18
-
【泉州招商】福建纺织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 完整产业链优势凸显
福建省纺织产业通过持续招商引资和技术升级,已形成规模超7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位居全国第五。其中泉州、福州、莆田等地成为增长核心,产业链覆盖化纤、织造、服装等全环节,智能制造和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福建省纺织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五。化纤产能达850万吨,居全国第三;棉纺纱锭约1300万锭,位列全国第六。泉州、福州、莆田三地贡献显著,其中泉州销售产值增长14.9%,莆田增速达20.5%,显示出强劲的区域带动力。 二、产业链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从化纤生产到服装制造,福建省已构建完整的纺织产业体系。多家企业入选国家级重点培育品牌,部分企业通过行业规范条件审核。此外,省内行业协会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促进泉州与三明等地纺织企业对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三、智能制造推动产业升级 一批龙头企业率先实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如差别化纤维生产线、超仿棉涤纶长丝工厂等成为省级样板。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项目成功落地,互联网生产模式在骨干企业中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绿色技术助力可持续发展 石狮印染集聚区引入先进污水处理技术,推动行业绿色转型。环保纤维材料通过行业认证,部分企业加快清洁生产工艺改造,为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福建省纺织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区域协同,持续巩固全国领先地位,未来将进一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2025-07-18
-
福建资本市场论坛聚焦新格局与招商引资机遇
福建省金融监管局、福建证监局指导,兴业证券主办的"中国资本市场新格局——福建资本市场论坛"在福州成功举办。论坛围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重点探讨了提升直接融资规模、深化两岸金融合作等议题,为福建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搭建了重要平台。与会专家就资本市场改革、区域股权市场创新等展开深入交流,助力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 论坛强调要大力推进资本市场提升工程,通过多元化融资工具提高直接融资占比。重点包括拓展股票融资与再融资、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同时深化两岸金融创新合作,探索区域股权市场改革。特别提出要推进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台资板建设,为台资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融资服务。这些举措将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集聚金融资源建设财富港湾 论坛指出要加快集聚各类金融资源,重点发展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保险、租赁、基金等特色金融业态。通过"引金入闽"工程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福建,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财富管理中心。兴业证券作为福建本土金融机构,已累计为福建企业提供大量股权和债券融资服务,展现了地方金融机构的担当。 三、专家学者共话发展新机遇 来自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交易所、证券机构代表及福建优秀上市企业共同探讨了资本市场发展新趋势。与会专家分析了当前资本市场改革重点,就如何把握注册制改革机遇、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等提出了专业建议,为福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 论坛特别关注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提出要建立分层分类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通过优化上市服务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同时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发挥产业引领作用。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提升福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此次论坛是福建打造的高层次资本市场专题交流平台,对于促进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汇聚各方智慧,论坛为福建构建更具活力的资本市场生态提供了新思路,也将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服务福建经济社会发展。
2025-07-18
-
【福州招商】福州互联网产业领跑全省 5G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发展
福州市在福建省互联网产业发展中展现出强劲势头,以业务收入第一的成绩彰显区域数字经济活力。这一成果得益于福州市持续优化的招商引资政策、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以及5G技术应用场景的快速落地,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最新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福州市互联网产业已形成以软件研发、云计算、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全省数字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政策与基建双轮驱动产业发展 福州市通过出台专项产业扶持政策,重点吸引头部互联网企业区域总部落地。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完成,全市建成5G基站超万个,实现主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这些基础性工程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为互联网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在数字福建战略框架下,福州市率先建成政务云平台,推动超过80%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线上办理,为互联网企业创造了高效政务环境。 二、产业集群效应持续释放价值 软件园、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等载体汇聚了数百家互联网企业,形成覆盖基础研发、应用服务、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重点企业在云计算、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其自主开发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已应用于多个省级政务项目。电子商务板块表现突出,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占全省总量近四成,直播电商基地带动超十万个就业岗位。 三、创新应用场景加速技术转化 福州市在5G+工业互联网领域实施三十余个示范项目,其中智慧港口项目实现龙门吊远程操控效率提升20%。医疗健康领域建成覆盖全市三甲医院的互联网诊疗平台,教育领域落地VR智慧课堂解决方案超两百个。这些场景化应用既检验了技术创新成果,也为企业创造了稳定的营收增长点。 四、人才与资本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通过建设数字经济人才实训基地,福州市年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超五千人。同时设立规模达五十亿元的数字产业基金,重点投向早期科技创新项目。完善的配套服务使得福州市互联网企业融资总额较上年增长35%,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保持全省首位。 当前,福州市正围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互联网企业发展环境。随着新基建项目的全面铺开和产业政策的持续加码,福州互联网产业有望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探索方面持续保持领先优势,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实践经验。
2025-07-18
-
福州数字经济项目集中签约 招商引资成果助力产业升级
福州市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进展,16个数字经济项目完成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232.4亿元。这批项目涵盖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数字城市建设等多个前沿领域,将有力推动福州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的完善和升级,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互联网医疗项目打造健康产业新标杆 鼓楼区与福建华毅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签约的"华毅云"互联网健康产业联盟项目总投资30亿元。该项目将整合优质资源组建产业联盟,重点研发智能医疗设备并构建资源共享平台。项目规划开发的移动应用预计在五年内实现千万级用户覆盖,研发的智能设备将服务超过50家医疗机构。该项目的实施将促进福州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和智能化发展。 二、人工智能实验室赋能区域创新发展 仓山区成功引进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与国科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的人工智能项目,总投资20亿元。百度云(福州)AI实验室已完成注册落户,该实验室将立足福州,辐射东南地区,通过跨区域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落地。实验室将重点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行业的融合应用。 三、数字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 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与蚂蚁金融服务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支付宝数字城市科技项目。蚂蚁金服计划在产业园设立专业公司,面向全国开展数字城市业务。该项目将助力福州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步伐,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四、多元项目构建完整产业生态 本次签约还涉及多个重点领域项目:华为(福州)5G+AI创联实验室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大唐电竞基地项目促进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游龙大数据产业园定制开发项目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海康威视物理网产业基地强化物联网技术应用;福州东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玻璃基板项目填补产业链空白;今日头条创作空间及东南结算中心等项目丰富数字经济业态。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此次集中签约的数字经济项目具有技术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等特点,将有效提升福州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项目的落地实施不仅能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也将促进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福州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1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